行测科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 ,考试内容日趋稳定,已经形成了完整、系统的体系 。试题涉及知识面广泛 ,考查的知识点繁多 ,包括政治 、历史 、科技 、人文 、法律 、数学 、逻辑等众多学科 的内容。近年来 ,试题 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逐渐加强 ,重点测查应试者的思维能力,这不仅要求应试者对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深刻 的认识 ,还要能利用其中 的原理和技巧 ,分析 、解决各类问题 。下面中 公教育专家深入剖析近几年的试题特点 ,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试题,让大家了解考试 的总体情况及各专项 的命题趋势,明确备考方向 。
年份 | 2020年 | 2019年 | 2018年 | 2017年 | 2016年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常识判断 | 20 | 20 | 20 | 20 | 20 |
言语理解与表达 | 40 | 40 | 40 | 40 | 35 |
数量关系 | 10 | 10 | 10 | 10 | 10 |
判断推理 | 35 | 35 | 35 | 35 | 35 |
资料分析 | 15 | 15 | 15 | 15 | 20 |
总题量 | 120 | 120 | 120 | 120 | 120 |
一 、言语理解与表达
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考试中 的常考题型 ,主要包括逻辑填空 、阅读理解和语句表达。具体 的考试特点如下 :
(1)逻辑填空考点稳定 。逻辑填空 的考点较为稳定 ,主要考查实词 、成语 ,偶尔涉及关联词。
(2)阅读理解考点繁多。阅读理解以片段阅读为主要考查形式,涉及主旨观点 、细节判断、推断下文 、标题添加和词句理解等众多考点 。
(3)语句表达稳中有变 。“稳”指的是语句表达主要考查语句填充和语句排序两种题型 ,“变”指 的是这两种题型的题量每年会有略微变化 。
二 、数量关系——数学运算
数学运算注重考查考生对运算方法和策略 的运用,一直把传统问题作为主要考点,包括以整除 、比例性质为主 的基础知识应用,侧重分析的排列组合 、策略制定等问题,以及常见 的行程 、工程 、利润等经典问题。
【例题】甲、乙、丙 、丁四人同时同地出发 ,绕一椭圆形环湖栈道行走。甲顺时针行走 ,其余三人逆时针行走 。已知乙 的行走速度为60米/分 ,丙 的速度为48米/分 。甲在出发6分钟、7分钟 、8分钟时分别与乙 、丙 、丁三人相遇 ,则丁的行走速度是多少?
A.31米/分 B.36 米/分 C.39 米/分 D.42 米/分
中 公解析:设甲的行走速度为v米/分 ,则有(60+v)×6=(48+v)×7,解得v=24 ,椭圆形环湖栈道的长度为(60+24)×6=504米,则丁 的行走速度为504÷8-24=39米/分 。故本题选C 。
三 、判断推理
判断推理是行测考试中 的另一个常考题型 ,主要包括图形推理 、定义判断、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 。具体 的考试特点如下 :
(1)图形推理善于变化 。图形推理 的题型每一年都会有所变化 ,但是考查 的形式基本上脱离不了顺推型 、类比型、分类型、九宫格 、空间型这几种图形推理。其考点分布也较为全面 ,位置类 、数量类和结构类等都可能会涉及 。
(2)定义判断涉及知识面广泛 。定义判断 的考查形式主要有单定义和多定义两种,定义所属学科繁多 ,包括经济学 、心理学、社会学 、法律法规 、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 。考生在备考时 ,针对不同类型的定义要把握相应 的解题方法 。
(3)类比推理考点全面。类比推理 的考查形式涉及两词型 、三词型和对当型,其考点主要有逻辑关系 、言语关系、常识关系等 。
(4)逻辑判断颇具难度 。逻辑判断 的考查包括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两部分内容 ,必然性推理重点考查复言命题 的推理规则和智力推理 的解题技巧 。可能性推理则以削弱 、加强型题目为主要考查方向 。这一题型对考生 的综合分析 、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 ,是考试的一个难点。
四 、资料分析
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的必考内容,其材料类型包括文字型 、表格型 、图形型和综合型。具体 的考试特点如下 :
(1)核心考点稳中有变 。考点以增长、比重 、倍数及这些概念 的综合考查为主,其中综合考查型题目占比上升 ,难度也相应增加 。
(2)计算题占比较大 。计算类题目仍是资料分析的重头戏 。要想实现又快又准的解题效果 ,考生必须掌握首数法 、有效数字法、特征数字法等常用解题技巧。
五 、常识判断
近年来 ,行测考试中 的常识判断部分 ,考查范围越来越广泛,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 ,涉及学科有政治 、法律 、人文与历史 、科技与生活 、地理等。常识判断 的知识点相对琐碎 ,学科交叉频繁 ,有些题目还会结合最新 的国家政策文件进行考查。
【例题】下列 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名句所表达 的美学理念与必发指数三项不同 的是:
A.到处云山是 我师 B.搜尽奇峰打草稿
C.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 D.吾师心 ,心师目 ,目师华山
中公解析:“到处云山是 我师”是元代赵孟頫提出 的美学观点 。他认为画家应外师造化,随时随处以自然山水为师,不断提升对自然 的领悟能力和表现水平 ,才能取得理想的绘画成就,反映了其重视向自然美学习 的美学观点 。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是清石涛的说法,他认为书画作品应多采集素材 ,多观察事物,才能迸发灵感,创造出奇妙之作 。“吾师心 ,心师目 ,目师华山”出自王履,主张向大自然学习 ,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,根据自己 的主观感受来描绘。所以A 、B 、D三项都认为绘画要从大自然中寻找素材 ,向客观世界学习 。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是苏轼 的观点 ,意思是看画只能看到形的似与不似,这种见解与孩童无异,他主张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的美学理念 ,与必发指数三项明显不同 。故本题选C 。
相关推荐:
声明 :本站点发布 的来源标注为“中 公教育” 的文章 ,版权均属中 公教育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免责声明 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 、交流学习使用 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 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 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。
01-26
01-26
01-26
01-26
09-23
09-14
03-02
03-01
03-01
03-01
03-01
03-01